按照住建部的计划,今年6月底将完成50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工作,如今“大限将至”。
6月22日媒体报道,为了打消地方政府对于涉房信息的担忧,住建部在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与地方政府签订“数据采集和使用安全协议”。
住建部同时承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采集的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且住建部不设房屋产权查询端口,亦不拥有查询权限,个人住房信息的查询权仍保留在地方政府。同时,查询结果不作为法院判决和行政处罚依据。
显然,上述消息如果属实,公众想要依靠“联网”打击腐败的期待基本破灭。不过,从建立“住房信息联网”初衷上看,本就不是用来反腐的,而是为了公共管理和经济目的。例如为征收房产税做制度准备,全面掌握居民的房产状况;对是否具备保障性住房资格进行核验;在限购下对家庭是否具备购房资格进行核验;对购房贷款和缴纳税费等进行管理等。
那么,妥协之后住房信息联网的扩围工作是否就一切顺利?全国住房信息联网之后的房地产市场又将呈现何种局面?
从房价看,在调控主基调下运行多年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完全适应了调控的存在,房价高涨是其具体表现。国家统计局6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65个和64个;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69个和67个,比4月份分别增加了1个和3个。
从地价看,全国土地市场地王层出不穷,总价单价纪录连续被超越。仅仅前五个月,四个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就比去年同期增长约3.5倍,甚至在苏州出现了一边是客户量不足导致多个楼盘降价,而另一边则同时上演万科等房企疯狂抢地的一幕。
从资金看,土地市场火爆的背后是房企充足的现金流。有统计显示截至5月下旬,万科、恒大、富力、华润等在内的10大标杆房企融资额380亿元,与去年全年413亿元的融资额相近。最新一个案例则是,龙湖地产计划将扩大其自行安排的30亿港元四年期分期贷款规模至75亿港元。
不管从哪个方面观察,房地产市场似乎都是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无论是国五条、房产税还是住房信息联网,看起来都无法撼动这一局面。但就今后宏观政策与金融环境多重影响下,房地产市场真会一直朝稳中有涨态势发展吗?
政策方面,不能否认调控仍将维持,行业大环境会继续趋紧。虽然难言调控政策作用是大是小,但这是行业的主基调,无可否认。
货币方面,2013年6月20日或许是中国金融货币政策值得记住的一天——“钱荒”降临,银行间市场隔夜拆借利率疯涨至13.44%,盘中最高成交利率高达30%,相当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倍。
事实上,进入6月后商业银行就开始闹“钱荒”,甚至一些原本资金较为宽裕的国有大行也纷纷加入了高息借钱的行列。而央行却一直在冷眼旁观,没有逆回购,没有降准,有的只是发行20亿元央票“抽水”,表明无意出手缓解“钱荒”。
这对房地产行业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钱荒”肯定会传递到房地产市场,这是毫无疑问的。国内房企融资一直无门,流动性紧张局面会持续多久?即使流动性只是回归正常,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也失去了高速增长的根基。
“钱荒”从何而来?众所周知,首当其冲是地方高昂的投资热情以及造就的12万亿地方债,同时也是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的根源之一。
显然,央行处理“钱荒”的态度是中国货币政策转变的一个风向标,而且现在也已经到了改变流动性泛滥局面的关键时候,无论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来看均是如此:内部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无法抑制的投资及卖地热情持续高涨;外部则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退出。
外部市场,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更是难以承受。在美国多轮量化宽松政策下,大量热钱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由于实体经济不景气,股市长期低迷,国际国内投资资本全部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并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最为明显的是,房企在内地融资无门,却轻易能在海外市场取得所需资金,无往而不利。
那么,“钱荒”来了、“量化宽松”要走了,房地产市场成为“无源之水”,未来会如何?